站內搜尋

顯示具有 宜蘭河的魚蝦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宜蘭河的魚蝦故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魚類資源調查

                今年很意外得獲得一份特別的工作。宜蘭縣圓山鄉結頭份地區及同樂社區分別邀請擔任社區魚類資源調查的生態講師。其實這一區的水文環境,魚類分佈我十分熟悉。記得從十歲起就拿著釣竿探索神密的水中魚類世界,三十年的光陰真的眨眼而過。每次走在小溝渠邊,看著清澈透明水底浮起一串串美麗的湧泉氣泡,帶起幼時內心探索世界的心靈,一幕幕的在腦海湧現。
                 甲蟲森林創業以來,永遠被無止盡的工作量壓得難以喘息。原本聽到工作的邀約,下意識很想直接回絕。聽清楚內容後,嘿,這個好,這課程我有興趣,好阿,就接下的這項任務,當作自我的挑戰與回味。上了數十堂課程後,從調查方式討論分享,到實際現場調查,小小的調查區域範圍也展現出精彩旺盛的魚類生態系。跟三十年前相比,魚種消長變化相當大,很多外來種魚類跟人為的放生移入多種島內移民魚,大大的改變了魚類生態。而這一切仍在不停的演替。由於上課時間的關係,可能難免仍有少數魚種未列入調查成果報告,但以下魚種呈現,已經令社區居民驚訝,原來有這麼多種魚族棲息在自己美麗的鄉土。

原生魚種16:
鯉科~ 鯉魚、鯽魚、高體鰟鮍、台灣石鮒、台灣石賓、圓吻鯝魚、唇(魚骨)、羅漢魚、台灣細鯿、中台銀鮈、粗首鱲、平颌鱲。

鯉魚

別稱:呆仔魚。識別重點:口唇向下,鬚兩對。棲息於河川中下游及湖泊水域,食用魚類,全島普遍分佈。

鯽魚

別稱:土鯽。識別重點:體色偏金黃色,鱗片中大型。棲息於河川中下游及湖泊水域,主要棲息於靜水域環境。食用魚類,全島普遍分佈。

高體鰟鮍


別稱:牛屎鯽仔、三斑。識別重點:雄魚色彩絢麗如彩虹般,雌魚銀灰色,背鰭有明顯黑斑。棲息於溝渠、河川中下游及湖泊水域,雌魚產卵於蚌類體內,與河蚌共生,觀賞魚類,全島普遍分佈。

台灣石鮒

別稱 : 革條副鞠、牛屎鯽。識別重點:雄魚魚鰭有橘紅及黑色斑紋,雌魚背鰭無黑斑。棲息於溝渠、河川中下游及湖泊水域,雌魚產卵於蚌類體內,與河蚌共生,觀賞魚類,全島普遍分佈。

台灣石賓

別稱:石斑。識別重點:身體具有7-8條黑色橫斑。棲息於河川中上游水域,魚卵有毒性,勿食用,可為觀賞魚類,全島普遍分佈。

圓吻鯝魚

別稱:阿媽魚、鯁仔魚。識別重點:具有凸出的圓唇。棲息於北部及東北部河川中下游及湖泊水域,宜蘭龍潭湖、大湖、雷公埤普遍分佈。

唇(魚骨)


別稱:竹竿頭。識別重點:口唇向下,前端微尖,有鬚。棲息於苗栗以北河川中上游流域。宜蘭河流域所棲息之族群,應為養殖場溢出拓展繁衍之新族群,入侵時間已十年以上之普遍歸化種。

羅漢魚

別稱:尖嘴仔、車栓仔。識別重點:嘴尖,體色銀灰或灰黑色。棲息於河川中下游及湖泊水域,可為觀賞魚類,全島普遍分佈。

台灣細鯿

別稱:台灣梅氏鯿。識別重點:擁有大眼徑,身體側扁。棲息於河川中下游及湖泊水域,稀有種魚類已列入保育類名單,現僅分佈於台北汐止新山夢湖及宜蘭雷公埤一帶水域。

中台銀鮈

別稱:巴氏銀鮈、麻斑銀鮈。識別重點:眼徑較其他種銀鮈小,身體色彩多麻斑。原棲息中部濁水溪及大肚溪流域,稀有種魚類已列入保育類名單,調查結果分佈於宜蘭河員山段排水溝渠級主河道水域。

粗首鱲

別稱:溪哥仔、闊嘴郎、紅貓。識別重點:雄魚嘴大、口裂深,發情期有美麗的紅藍色澤,雌魚體色銀白色。棲息於河川中下游及湖泊水域,可為觀賞魚類,現全島普遍分佈。

平颌鱲

別稱:溪哥仔、紅貓、台灣平颌鱲。識別重點:雄魚口裂較粗首鱲平直,頭部前端無紅斑,發情期有美麗的紅藍色澤,雌魚體色亦有黑色橫紋。棲息於河川中下游水域。可為觀賞魚類,現全島普遍分佈。

鰻(魚麗)科~ 鱸鰻。

別稱:林投鰻。識別重點:全身佈滿黑色麻斑,眼眶有藍紋。棲息於河川上中下游及湖泊水域。原為保育類魚種,現已公告開放養殖可為食用魚類,全島普遍分佈。

合鰓科~ 黃鱔

別稱:鱔魚。識別重點:全身光滑無鱗類似鰻,全身佈滿黑褐色斑紋。棲息於水田、溝渠及湖泊較淺水域。原全島普遍分佈,現因泰國鱔魚入侵,面臨嚴峻生存競爭,族群日漸減少中。

鰍科~ 中華沙鰍

別稱:沙鰍。識別重點:體色白,身體分佈3條以上黑斑狀縱紋。棲息於溪流、排水溝渠及湧泉水域。可為觀賞魚類,全島普遍分佈。

鯰科~ 鯰魚

別稱:鯰仔、青光鯰。識別重點:體無鱗片、具黏膜、有4條長鬚。棲息於溝渠、溪流、河川及湖泊水域,主要棲息於較無污染之水域。食用魚類,全島普遍分佈。


蝦虎科~ 極樂吻蝦虎

別稱:子陵吻蝦虎魚。識別重點:臉頰具蟲狀紅色斑紋,雌魚腹部黃色。棲息於溪流、河川、池塘及湖泊水域,為全島分佈最廣的蝦虎科魚種。


外來魚種11:
胎鱂魚科~大肚魚、劍尾魚、孔雀魚。

大肚魚

別名: 食蚊魚。識別重點:口吻向上,雄魚瘦小,雌魚腹大,小型魚類,體長2-5cm原產於美國、加拿大,目前全島普遍歸化。

劍尾魚

別名: 青劍尾魚。識別重點:口吻向上,雄魚具劍狀尾鰭,雌魚腹大,小型觀賞魚類,體長3-7cm原產於墨西哥,宜蘭地區湧泉溝渠常見。

孔雀魚

別名: 原種孔雀魚。識別重點:口吻向上,雄魚具彩虹般體色,雌魚腹大色彩平淡,如大肚魚。小型觀賞魚類,體長2-3.5cm原產於委內瑞拉,同樂社區湧泉溝渠常見。

鯉科~ 紅胸鰂、高身鯽。

紅胸鰂

別稱:泰國鯽,馬來鰂。識別重點:鰓蓋上有紅斑,身體基部靠近尾端有一明顯黑點。原為水族觀賞魚類,蘭陽平原河川溪流普遍可見。

高身鯽

別稱:日本鯽。識別重點:體色為銀白色,體背高,身形肥厚。養殖魚類,供食用,目前台灣全島普遍歸化。

甲鯰科~ 琵琶鼠

別稱:垃圾魚、異形、清道夫。識別重點:口吻向下,體表鱗片堅硬如盔甲。棲息於河川中下游及湖泊水域,主要棲息於靜水域環境。原產於亞馬遜水域,水族溢出魚種,嚴重影響本島河川及湖泊生態。

慈鯛科~ 吳郭魚、吉利慈鯛、西德藍寶石、紅魔鬼。
吳郭魚

別稱:福壽魚、台灣鯛、尼羅口孵魚。識別重點:鰓蓋上具一黑斑。原產於非洲,引進後成為重要養殖食用魚類,甚至出口外銷世界各國。強大的繁殖力及照顧幼魚的習性,成為極強勢的外來魚種。

吉利慈鯛

別稱:吉利口孵魚。識別重點:近背鰭末端具有一黑色斑塊。同吳郭魚為非洲引進之食用魚類,全島廣泛分佈。

西德藍寶石

別稱:巴西珠母麗魚。識別重點:體側中央具黑圓點。原產於亞馬遜流域,為水族觀賞魚類目前全島河川普遍分佈,入侵宜蘭地區河川已達20年以上之歸化種。

紅魔鬼

別稱:火鶴。識別重點:幼時體色似吳郭魚並無特別,成長至8cm左右開始變色為橙紅色。原棲息中美洲,為水族溢出魚類,目前中南部河川中下游及湖泊水域可見,入侵宜蘭河流域約5年左右。觀賞魚亦可為食用魚類。

鱧科~ 線鱧

別名:泰國鱧魚。識別重點:體型大可達70cm以上,背鰭末端具一黑斑。觀賞水族溢出魚類,攻擊性強以其他魚蝦為食,現以造成生態嚴重危害。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七星鱧(鮕呆兄)的復育路

        探頭探腦可愛的鮕呆在野外的數量越來越少了,在人類無情的開發田野、農藥大量使用及外來種泰國鱧侵略情況下,族群命脈岌岌可危。去年夏天與宜蘭大學的陳永松教授談及才意外得知一個生態上不幸的大消息。在宜蘭雙連埤這處國寶級濕地水塘進行物種生態調查。糟糕,泰國鱧來了,鮕呆在此也已經瀕危,竟然只採集到樣本一次,也就是說經過無數次長期的調查,只發現過一條,就這麼一次,天阿。
        其實鮕呆的繁殖能力並不低,去年跋山涉水好不容易釣到幾條種魚,很快地春天到了,馬上進行配對繁殖。去年一對種魚從4月1日產下第一批卵後,幾乎每個月都能繁殖產卵,最後一次產卵是10月份。以一批魚卵孵出500條計算,產卵7次就可產出3500條小苗,這還僅是較保守的估計,如果是較大型的種魚,一年可繁育出上萬條小鮕呆。
        雄魚非常有責任感,大部分肩負起保護魚苗的重責大任。一點一點小蝌蚪般的仔魚數量非常龐大,剛開始孵化的頭兩天,雄魚會不停地將不乖的小魚含在口中,再整群集中管理放在同一處水草叢裡,很害怕他們亂跑會發生危險。如果有外敵出現,雄魚一定會兇巴巴的游過來查看並驅趕敵人。包含,靠近水族箱想要觀察牠們的人們,會跑來示威的都是雄魚。有些雄魚還會將雌魚也趕走,好像是說: 我自己來就好,這樣比較放心
        小小魚苗大約兩周大,已經隱約可見尾端的黑點胎記(俗稱土地公印仔),牠們生存能力很不錯,因為有類似肺功能的構造能儲存氧氣忍受較為缺氧的環境。所以從前的人把牠放養在井水裡,用來監測水質有無異常。以往在無農藥汙染筊白筍田,稻田及小溝渠中十分普遍。現在,已經到了需要好好保護的階段了,再不做鐵定會來不及。
        去年帶著我們自己復育出的鮕呆幼魚放入牠們的新家,一處全新的美麗家園。沒有泰國鱧威脅,沒有農藥汙染,我們當地礁溪二結社區全新營造的人工生態池。前前後後分3次放流了一百多條7-10公分大小的幼魚,希望牠們都能平安長大,讓我們為了保護這種日漸稀少的魚類盡一份心力。
       小小魚苗其實長得十分快速,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會以看得到的速度在成長。沒幾個月的時間就能長到10公分以上的大小,滿一歲的魚就有繁殖能力,也就是說,今年的魚苗,明年就有機會當新手爸媽。以這樣的情況看來,要重現傳統古早味"大鮕呆炒菇菜,燒燒一碗來,冷冷我舞愛"也不是一件難事。至少,我們別再唱錯了,以為大鮕呆是在講大胖子。別讓我們下一代繼續連鮕呆是魚都搞不清楚。
       阿布負責將小魚苗放入生態池中,放魚之前必須先讓魚兒適應新的水質,不可以貿然就將魚苗直接倒入池中。必須使兩者的水溫及酸鹼值(PH植)盡可能達成一致,否則魚兒無法承受劇烈變化的話,會造成嚴重傷亡而功虧一饋。
     將魚苗放入生態池後,觀察到幾隻特別小的魚苗留連在岸邊不去,才幾分鐘不到竟然直接開始補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水蚤)。這只有最細微的觀察才能看到,因為水蚤的大小僅1mm上下,在水田中十分常見,用放大鏡看就像跳蚤一個樣。我自己小時候看科學圖鑑就常常拿媽媽不用的絲襪蹲在水田邊打撈水蚤,拿回家大量培育用來養育各種觀賞魚的小魚苗。水蚤的繁殖速度十分神速,方法正確的話往往不用3-5日,就能繁衍到難以計算的數萬隻,就可以每天打撈一部份餵食魚苗,我拿來餵過孔雀魚苗、七彩神仙苗、鬥魚苗等都十分好用,小魚苗一天天長大成就感十足。
        生態池中的一草一木皆是我們社區自主監造的,除了各種水生植物假以時日將逐漸茂密成長茁壯,也置入大大小小的卵石營造多孔隙的有利環境,讓生物豐富增價多樣性,小鮕呆才更有生存下來的機會,不會全部被白鷺鷥大軍給殲滅。意料之內還讓每個孩子來這邊玩打水瓢跳跳石的遊戲,周邊的人工假山還能打滾,體驗自然野趣的環境。
       這座美麗的生態公園,沒有華麗的遊樂設施,營造的目標是增加生物多樣性,成為有優良自然教材有教育意義的環境教育場所。不但是小鮕呆的理想家園,也是各種蝴蝶、獨角仙、鍬形蟲及各種小生物的烏托邦。人在這裡是配角,來到這裡是觀察、學習、體驗豐富的生態之旅,未來有機會我們會再專文詳細介紹這處礁溪二結蝴蝶樂園,我們也將盡力協助,豐富蝴蝶樂園的內容,願共勉之。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挑戰本土河中巨無霸~鯉魚

        體態優美,身型碩大,全身散發出金色的光芒,配上紅色的大尾巴,是我青少年時期的夢幻魚種。記得當時年紀小,大約是小學五六年級階段,為了釣上一尾鯉魚我可以等上一整天,滿心期待,從早上等到傍晚就為了能夠完成挑戰大魚的夢想。
        美麗的蘭陽風情畫,冬季的蘭陽河川正是傳統挑戰大物的季節。所有釣魚好手準備大顯身手,都在等待一個機會。準備渡冬的魚兒開始準備大量攝食進補,另外也為即將到來的開春調理元氣,因為春季的重頭戲是魚兒開始繁殖傳宗接代,須要大量能量補給。因此,冬天就成為最容易遇到魚群大咬的節氣。
        拋出充滿希望得一竿,請注意釣竿尾端還得綁上一條粗橡皮筋(失手繩),為了就是對付野鯉強大的爆發力。否則,一不留神,鯉魚常常將整組釣竿拖入河中,夏天沒關係,下水游泳拿釣竿還不錯,摸喇阿兼洗褲。冬季冷颼颼的天氣,水溫往往低到光摸就會發抖,沒人會想要下水撈竿的。
        這盆香噴噴的餌料是釣鯉魚的秘密武器,每位鯉魚釣師都有自己的一套獨門配方。野鯉是雜食性的魚類,舉凡你想像的到的各種食物都可以納入他的菜單,他有一張向下伸展的大嘴,加上一對偵測食物味道的長鬚,任何水域中可能的食物牠都不會放棄,包括螺類、蚯蚓、水生昆蟲、小魚蝦,以及植物性的藻類、底泥中沉積物,鯉魚都會仔細搜尋,反覆吸吐以確認可食性絕不浪費。至於,要使用哪種餌料釣鯉魚,這可是一言難盡不是幾篇文章就寫得完。有人只簡單使用敲破的福壽螺就釣得很好,有些釣場非得使用精製練餌才有好釣果。原則上,入境隨俗就對了。但有時用些創意巧思,也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寫到這裡,懷念起以前我國中階段竟然就自己下廚蒸地瓜加入花生粉成為必殺釣餌。還有一段時間研發蒸麥片泡紅露酒成為酒釀麥片,在宜蘭酒廠還真正有釀酒的時代,每天都直接將大量的酒糟直接排入宜蘭河中,在那段輝煌時光,魚兒又大又肥,酒釀麥片就成為王牌釣餌。

         一般使用練餌為釣鯉魚的主流魚餌,練餌就是將各種動植物性的原料研磨成顆粒粉狀再加入適量的水分調合成綜合口味的餌料。加入的各種好料五花八門,有麵粉、米糠、花生粉、地瓜粉、綠藻粉、麥片顆粒、魚肉粉、蝦粉、蠶蛹粉及各種香精,可以說數也數不完。一般人想要學釣鯉魚也不用這麼麻煩,釣具店中已經有現成的各種鯉魚用餌,只要針對情況使用,找對釣點、找對季節、用對釣法都不難釣獲肥滋滋的大鯉魚。其實,釣魚的學問真得很多,必須了解魚類的習性、根據以往的經驗加以判斷後,再慢慢修正改進整體釣魚功略。就以魚餌來說,冬季的低溫期魚兒需要大量能量補給,可以多加入一些重口味的食材,也就是上述那些動物性餌料,以增加魚餌的吸引力。但是河裡的狀況太多,加入太多腥味(如蝦肉粉)、往往導致吳郭魚群或泰國鯽魚的瘋狂大咬,情況嚴重得話就不妙了,變成只能玩玩小魚而已,大鯉魚根本沒機會上鉤。所以說,一切都要分析當日情況,如果水溫夠低,低到雜魚群都怕冷不咬餌時、確實可以請鯉魚吃大餐,會吸引更多更大群的鯉魚報到。

         野生河鯉論體型是本土天王級的角色,一般來說動輒三、五台斤以上。以我的標準來說,十台斤以上,七十公分以上才能算是大哥大。我自己個人記錄是七十九公分,重達18台斤以上,台灣本土的鯉魚來說,20台斤應該是極限天花板,只有最優良的水域環境,才能孕育出完美的霸王野鯉。至少要活10-15年以上的光陰才能成長到十台斤以上,與人類長期交手生活經驗豐富的魚精,實在是非常有智慧警戒心超高。要釣獲牠必須天時、地利、人和。天時與地利影響因素太多直接先略過,人和方面是我們可以好好掌握的部分。先講幾個大原則,釣魚線能細則細,太粗又硬幫幫的線一定影響魚的就餌意願。找人少的祕密釣點下手,最好是自己開發釣點(自己除草整理釣座),也要注意不可大聲喧嘩。不用懷疑,你所製造的聲音是一定會傳導到水下的,可不希望生性多疑的大野鯉好不容易來到釣點卻又打退堂鼓。再加碼分享一個想挑戰霸王野鯉極重要的釣魚守則,一步一步誘集魚群,千萬要沉得住氣,不可以浮標一有小反應就急著大力揚竿作合。大鯉魚對於揚竿所造成的切水聲是非常敏感的,要是喚起牠內心深層的記憶,一定食欲全消一去不回頭。今年的鯉魚季已正式揭開序幕,隨著東北季風一波波的南下,友人文平兄已開發不少釣點,體型也都有不錯的水準。挑戰大魚,磨練釣技,在冷颼颼的冬季水面下往往熱鬧滾滾。不只是野鯉魚,很多種魚類皆是如此,下回再跟大家慢慢分享。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宜蘭河的鯽魚夢

                                        從前釣界流傳一句話 :始魚釣鯽,終魚釣鯽
        很早的從前鯽魚是非常非常普遍的魚種,我爺爺常說一邊放牛,一邊在旁邊水牛泡水的水塘或的田邊水溝,利用媽媽用的針改製成魚鉤就開始釣鯽魚。每個小孩釣魚都從釣鯽魚開始學起,是很多阿公級釣友美麗的回憶。釣魚迷人之處在於千變萬化,魚種真可謂百百款,釣法更是千奇百怪,就連釣餌也是五花八門,每個釣場、每個不同季節、天候狀態、旁邊有無其他釣客都會影響所採取的不同攻略,選用不同的釣法跟釣餌,必須不斷的改進而非一成不變。釣鯽魚容易,很容易上鉤,魚體構造又較不容易刺傷小孩的小手,是入門款的魚種首選。入門之後的釣人一般會多方嘗試其牠的魚種跟不同的釣場,有一群釣客最終會回頭選擇鯽魚當作目標魚,並不停的鑽研,如何能吸引最多的魚群,並且能夠釣上超大尺寸的老鯽魚。這種超大鯽魚因為生存經驗豐富,個性較為警愼,出沒時機較難掌握,吃餌小心奕奕,沒兩把刷子很難騙牠們上鉤。所以資深釣客亦以挑戰牠們為練功夫的終極挑戰,這種超大鯽魚,我們稱為尺鯽,也就是體長超過30公分的巨無霸鯽魚
這隻外來的移民差點毀了所有釣客的鯽魚夢
       來自泰國、馬來西亞的紅胸鰂,宜蘭當地俗稱泰國鯽,真的是個討人厭的傢伙。說真的,如果不說牠們是外來種對本土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單從外表審美標準來看,實在是一條很美麗又容易飼養的觀賞魚。大概從15年前開始,牠們從養殖場流出,首先出現魚宜蘭河水域,後又逐漸蔓延於竹安河系及冬山河流域,拓展的速度極快,適應能力超強。實在想不出該如何形容這條魚的韌性。原產於東南亞但沒有一般意料的怕冷,不同於來自南美的琵琶鼠(垃圾魚),甚至是現在的台灣鯛(吳郭魚),當年剛在宜蘭河落地生根的頭5-10年,每年冬季寒流過後只能用屍橫遍野形容。只有少數帶有強壯耐冷基因的魚隻挺住嚴寒,一代一代長期適應下來,才能在台灣北部立穩腳步。紅胸鰂好像沒有適應問題族群直接就穩了下來,我長期飼養這隻魚,牠們看似溫馴卻有其獨到的生存能力,這點以後有機會在作專文探討分享。總之,你如果問我宜蘭河川中哪種魚最好釣?是牠。哪種魚數量最多?是牠。不論你以活餌(如蚯蚓)、粉餌(練餌)、甚至青苔(藻餌),不論主流、支流、深淺、流速、白天甚至晚上都會釣到這傢伙,說有多黏就有多黏。在宜蘭,牠們早已成為絕對優勢種,很多小溝渠根本很難看到別種魚族,有取代本土魚種的趨勢,特別是壓縮到溪哥、闊嘴朗、牛屎鯽、羅漢魚、圓吻鯝、竹竿頭等中小型鯉科魚類的生存。來宜蘭河川釣魚想要不見到牠們很難,根本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這隻據信是突變種的白色鯽魚,跟釣到紅色鯽魚一樣都是偶發事件
         一般我們很少人知道,現今我們在水族館賣的金魚跟跟夜市撈的金魚是怎麼演變來的。還是中國人的老祖宗厲害,根據史籍記載大約在宋朝人就已經利用野地裡少數突變種的紅色鯽魚或白色鯽魚進行品種改良成為早期宮廷王公貴人賞玩陶野性情的觀賞魚。金魚代表吉祥富貴,不只是中國,更是全世界最令觀賞魚迷嘆為觀止的魚種之一。不得不令人讚嘆,人為演化的神奇,以及所有投入育種改良數十代中國金魚玩家及業者的用心。真正的鯽魚釣客或多或少都可能釣獲過不一樣顏色的鯽魚。大致有兩種可能,一種佔絕大部分,可能是水族館在販售給大型肉食性魚種(如紅龍)的飼料魚,也就是較沒有觀賞價值的養殖場繁殖的小金魚,少數被放生到野外而被釣到,另一種才是真正的突變種鯽魚。說個真實的大笑話,真的會笑死人,我實在佩服有些生意人在媒體行銷說得口沫橫飛,這種飼料用的小金魚(又稱朱文錦),在溫泉業者的口中變成土耳其溫泉魚,而台灣人就吃這一套,進口的就比較好比較優,離越遠的好像越好。這個現象讓我們認清,我們這一輩子無法成為一個出色的商人,就作自己作自己所愛服務每個喜歡甲蟲森林的客人。
                                          鯽魚要怎麼敵得過吳郭魚的這張大嘴
        之前我們已經專文分享過吳郭魚變成台灣鯛的生態故事了,這裡要補充說明的是牠與我們原生鯽魚間的競爭關係。當吳郭魚引進台灣養植後以牠們驚人的繁殖能力難免會順著養殖魚塭的排水設施進入河川,開始了吳郭魚與鯽魚間的生存競賽。早期吳郭魚非常怕冷,冬季來臨時不掛掉就已經很強了,處於一種不進食失去活動能力深沉在水域最深處(因水溫較高)幾乎是休眠狀態。想要專釣鯽魚的高手在夏天幾乎無法作釣,只能利用冬季低水溫期大顯身手,本土的鯽魚並不怕冷,加上夏季高水溫期遭受吳郭魚強勢欺壓,也只能利用吳郭魚不活躍的季節好好進補一番。幾年下來,吳郭魚逐漸適應台灣的氣候,一度全面壓迫到鯽魚的生存空間,想專釣鯽魚越來越不可能了。甚至,多數人都認為鯽魚會在野地全面消失,一些老釣人面臨了封竿不釣或者一定要改釣其牠魚種的狀況,很多人甚至認為鯽魚會面臨絕種已全是吳郭魚的天下。生命真的會自己找到出路,鯽魚真的不是吳郭魚的對手,我自己養鯽魚長年觀察,溫順的鯽魚根本連打架都不會,永遠只有挨打的份。如果在狹小的魚缸或小水池那麼他絕對敵不過吳郭魚,一定會面臨高度壓迫慢慢衰弱而死。牠唯一最強勢的生存優勢為覓食的能力,嗅覺十分敏銳往往能比其他魚隻早點發現食物。牠知道自己不是別人的對手,所以能夠非常積極的把握所有機會。例如:吳郭魚如果因為中午時分陽光強烈而短暫休息之際他就趕緊找東西吃,或是乾脆利用自己嗅覺的優勢利用晚上覓食,在在顯示出萬物為了生存,必須不斷調整其生存之道。對活在宜蘭的鯽魚這幾年有個天大的利多,宜蘭河川中的吳郭魚因可食性高,這幾年賣價也不錯,遭到大量的捕撈販售,甚至水產公司也大規模大辣辣的商業捕抓圖利。因此,人類再度大大的影響河中的魚類生態,意外的為鯽魚除去強敵,幫牠們打造了一片天地。
                              哥倆好,一對寶:鯉魚大哥常在釣鯽魚意料內出現造成斷線連連、、
         對釣魚高手來說,釣魚不是亂亂釣,隨便釣,有魚上鉤就好。必須設訂目標魚種,根據季節、天候、流水狀況決定該去哪個釣場釣哪一種目標魚。至於如何設定魚種如何判斷出於隻可能出現覓食的環境這裡面牽扯的變數太多,很難一概而論。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原本豔陽高照的盛暑,太熱了魚兒索餌意願不佳,可能只有大清早或是夜幕低垂時才是釣魚的好時機,但如果午後來場夠大的西北雨,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魚兒會迅速集中在小支流進入主河道的匯流口。一方面大雨沖刷帶來了食物,不斷由小支流注入主河道,同時也大大提高水中的溶氧,因此魚兒胃口大開,特別是鯉魚跟鯽魚尤其明顯。這釣場如戰場瞬息萬變的道理,像極了人生百態,等到人生到了一定的階段,再一一剖析這精彩的釣場人生風雲錄。對鯽魚釣手來說,鯽魚是目標魚,其他都是外道魚,當然河裡面的外道魚何其多。如果是在宜蘭河流域釣鯽魚,可能的外道魚多達30種以上,由此可見宜蘭河魚族超豐富的多樣性。目前外道排行榜前幾名依序為泰國鯽、吉利慈鯛、吳郭魚、琵琶鼠、鯉魚等。一般說來,外道魚如果越釣越少,鯽魚的主力部隊慢慢增多之後,只要小心別嚇到魚群,就可以盡情享受專釣鯽魚的樂趣。這個時候記得如果原本熱絡的上鉤突然停止了一會兒,通常是幾分鐘,你就要十分小心,十之八九是本土的河中巨無霸鯉魚哥來報到了,接下來換他上場上鉤,總讓細線小鉤的鯽魚釣客驚聲尖叫斷線再斷線。這絕不可怪釣客技術不好,看上面的照片也知道,實在是遇到習性相似但量級大不同的對手魚
這兩隻鯽魚差在哪理?色澤、身材都不一樣,裡面隱藏著鯽魚迷來宜蘭朝聖的祕密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宜蘭河流域發現珍貴台灣新紀錄魚種~巴氏銀鮈

這個特別的發現從阿布手上這條上鉤的小魚說起:
          這兩三年,兒子 ~ 阿布漸漸長大了,儘管甲蟲森林創業艱辛十分忙碌,我仍然盡量找出   時間帶著他遵循以往自己的足跡,釣魚探索宜蘭河的魚類世界。一方面希望他能多走出戶外  親近大自然別變成"室內動物",一方面自己很喜歡那種重溫兒時舊夢的感覺。雖然,阿布的耐心不足,除非魚一直來咬他才覺得有趣,沒遺傳到他老爸總覺得期待最美,過程也是樂 趣,愛作夢的浪漫天性。帶著兒子釣魚,我自己就不能釣了,一切以他為主,想讓他能早點  進入狀況,學習能夠獨立作業。這樣一來,嘿,嘿,以後甲蟲森林就多了一個"釣魚小老 師",之後,辦理釣魚課程時,我就不會像今年一樣忙翻了。

        期待中的小魚上鉤了,儘管兒子吵著要釣大魚,我還是告訴他要從基礎學起,一步一步來,應該說是一關一關過,這樣孩子比較能接受。但奇怪了,這尾魚我怎麼好像跟牠不熟,正常說來,一般的魚類我都能琅琅上口才對。的確是少見的珍稀魚類沒錯,當時憑著印象以為是只產於東半部,面臨龐大生存壓力,在宜蘭地區幾乎宣告滅絕的"菊池氏細鯽",慶幸他們居然在強敵環伺的惡劣環境下,仍保有一席之地。但心裡總覺得有些怪怪的,好像不大對勁又說不上來...........。
       後來又好幾次去附近釣魚探索,這尾魚數量還不算少,宜蘭河的上中游流域都有分布。不對阿,我們的小菊有這麼強嗎?當年因西部移民溪哥闊嘴郎族群移入東部而式微,近乎絕跡,現在情況有改善嗎?不但沒改善還變本加厲,又增加了一拖拉庫的外來種。再者,根據文獻記錄,小菊體型僅有3-7公分,而我們釣到的常有10公分以上。心中疑問高漲,網路上資訊又幾乎匱乏,實際飼養觀察後,最後終於解開疑惑。但解開一個謎之後,又一個大謎團產生。究竟台灣這幾年才在中部地區記錄到的新魚種~巴氏銀鮈是如何來到宜蘭河的?又或者牠原本就生存在這,只是我們沒有發現?又是何種條件讓牠們能在宜蘭河嚴酷的生存競爭中繁衍生息?生態就是這樣有趣,生存下來一定有原因,眾多緣由,讓我們大家一一探索未知,探索自然生態。
                             這一手由上而下分別是: 巴氏銀鮈、台灣細鯿、溪哥
         實際飼養是最基礎自然科學,很重要,非常重要,有夠重要。從飼養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到覓食行為、繁殖方式、攻擊競爭、平時色澤、婚姻色澤等模式,飼養觀察所得到的收穫決不是比對幾張照片所能比凝。養在水族箱中的健康魚隻所展現出來的色澤跟被抓上來驚嚇緊迫的魚拍照真的差很大。銀鮈屬魚類,身上佈有麻花般紋路,又稱"麻魚",真的算是一種漂亮的淡水魚類。根據記錄,巴氏銀鮈 只生活在濁水溪及大肚溪流域,非常不容易發現,宜蘭河竟然也是牠的第二故鄉,這實在是驚奇的大發現,宜蘭河流域果真是魚類多樣化寶庫,也是最特別的生態教室。